很多人選擇職業時,總對外商公司有種另類的憧憬
究竟國外的月亮有沒有比較圓勒?
以下簡單羅列黃K力7月份跟兩家剛好同產業的【台灣v.s.國外品牌】的簡單洽談心得
p.s.以下不代表「所有」台灣品牌、外商,僅為個人小小見解與感受。
這次洽談的外商是跨國企業,相對資源較多
但若撇除資源來看,很佩服外商能將企業文化明確的灌輸給行銷人員
讓員工認同組織文化,也理解公司的重點與策略差異處,溝通執行上相對很有概念和方向。
然而跟台灣品牌洽談的過程中………
似乎就沒有這種強烈的感覺
很常人云亦云,品牌主調每年跑來跑去(????)
以下簡單羅列觀察到的現象:
文章大綱
A.基本資料
-資本額:兩個都破億
-成立年資:均約40年初頭
B.企業文化
-辦公環境:外商的開放空間真的不是在說說,實在很開放
-階層距離:外商主管不喜歡被稱主管,階層距離近;台灣品牌則注重年資、位階
-開會風氣:跟外商客戶開會非常非常之效率,對方每個問題都會切中要點,很瞭解自己要的東西
(↑但讓我想起之前去博弈公司開會,對方也是更精幹,而且有點壓迫哈哈哈哈哈)
-品牌價值:外商很明白自己品牌價值與定位;台灣品牌說的是「我哪支產品賣得比較好」
C.目標族群
-外商:問外商這次行銷重點對象,會很明確告訴你要針對誰,「興趣」、「年齡」都描繪的頗明確
-台灣:「我們的品牌和活動老少咸宜。」
D.行銷工具的要求
-外商:不管用什麼方式,品質都要穩定
-台灣:因編列的行銷預算較少,自己做的結果,品質有些很可怕
E.行銷目標
-外商:每個任務目標明確
-台灣:常認為每個東西都重要,想包羅萬象通通都達到
以上是很粗粗淺淺的觀察~
其實台灣企業 & 外商企業還是很多,
只是近期洽談發現差異性滿多的,就組織文化面與行銷面來看,
以上將觀察簡單寫下來~
從上間公司到現在….
遇過許多台灣品牌B2B轉型B2C
這間台灣老品牌也是轉型者,但轉型時間點很早
沒什麼競爭品牌,
然而,在現今百花齊放的時代
B2B究竟要如何成功轉型到B2C……
是我也還正在做的功課~~~
p.s.原本想用x-mind畫個簡單心智圖
後來就懶惰直接用筆寫了XD(結果還寫錯字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