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國外的月亮真的比較圓?】台灣企業v.s.外商公司同產業比較

很多人選擇職業時,總對外商公司有種另類的憧憬

究竟國外的月亮有沒有比較圓勒?

以下簡單羅列黃K力7月份跟兩家剛好同產業的【台灣v.s.國外品牌】的簡單洽談心得

p.s.以下不代表「所有」台灣品牌、外商,僅為個人小小見解與感受。

這次洽談的外商是跨國企業,相對資源較多

但若撇除資源來看,很佩服外商能將企業文化明確的灌輸給行銷人員

讓員工認同組織文化,也理解公司的重點與策略差異處,溝通執行上相對很有概念和方向。

然而跟台灣品牌洽談的過程中………

似乎就沒有這種強烈的感覺

很常人云亦云,品牌主調每年跑來跑去(????)

以下簡單羅列觀察到的現象:

沒有自動替代文字。

A.基本資料

-資本額:兩個都破億
-成立年資:均約40年初頭

B.企業文化

-辦公環境:外商的開放空間真的不是在說說,實在很開放
-階層距離:外商主管不喜歡被稱主管,階層距離近;台灣品牌則注重年資、位階
-開會風氣:跟外商客戶開會非常非常之效率,對方每個問題都會切中要點,很瞭解自己要的東西
(↑但讓我想起之前去博弈公司開會,對方也是更精幹,而且有點壓迫哈哈哈哈哈)
-品牌價值:外商很明白自己品牌價值與定位;台灣品牌說的是「我哪支產品賣得比較好」

C.目標族群

-外商:問外商這次行銷重點對象,會很明確告訴你要針對誰,「興趣」、「年齡」都描繪的頗明確
-台灣:「我們的品牌和活動老少咸宜。」

D.行銷工具的要求

-外商:不管用什麼方式,品質都要穩定
-台灣:因編列的行銷預算較少,自己做的結果,品質有些很可怕

E.行銷目標

-外商:每個任務目標明確
-台灣:常認為每個東西都重要,想包羅萬象通通都達到

 

以上是很粗粗淺淺的觀察~

其實台灣企業 & 外商企業還是很多,

只是近期洽談發現差異性滿多的,就組織文化面與行銷面來看,

以上將觀察簡單寫下來~

從上間公司到現在….
遇過許多台灣品牌B2B轉型B2C
這間台灣老品牌也是轉型者,但轉型時間點很早
沒什麼競爭品牌,
然而,在現今百花齊放的時代
B2B究竟要如何成功轉型到B2C……
是我也還正在做的功課~~~

p.s.原本想用x-mind畫個簡單心智圖
後來就懶惰直接用筆寫了XD(結果還寫錯字…

Facebook
黃K力

黃K力

我是業務半路轉職的行銷人,用插畫開箱職場與行銷故事。
歡迎來我的Instagram,跟我當網友。
IG : @notlazytoday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